01 写在前面
校园绿地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创造出美观、实用、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以下是校园绿地设计的一些要点:
1.功能分区明确
教学区绿地: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不妨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以在教学楼周边种植一些高大乔木,起到遮荫和隔音的作用,同时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花卉,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
生活区绿地:应注重营造温馨、宜人的氛围,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休闲需求。如在宿舍区设置一些休息座椅、小型花园等,方便学生休息和交流。
运动区绿地:主要起到分隔和缓冲的作用,保障运动安全。在操场周围种植草坪和树木,既能减少尘土飞扬,又能为学生提供运动后的休息空间。
2.景观多样性
植物种类丰富:选择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使校园在不同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观。如春季可以种植樱花、桃花等开花乔木,夏季搭配紫薇、木槿等,秋季有银杏、红枫等观叶植物,冬季则可选择松柏等常绿植物,确保四季有景。
地形地貌多变:通过适当塑造微地形,如小土丘、低洼地、缓坡等,增加绿地的立体感和空间层次感。还可以结合地形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如假山、石凳、溪流等,丰富景观元素。
3.安全性
植物选择安全:避免种植有毒、有刺或易引起过敏的植物,以防学生接触后受到伤害。
设施安全:绿地中的景观设施,如亭台楼阁、栏杆等,要确保结构稳固,无安全隐患。同时,地面铺装要防滑,避免学生摔倒。
视线通透:保持绿地内视线的通畅,避免出现视线死角,以保障学生在绿地内的活动安全,同时也便于管理和维护人员进行巡视。
4.文化性
体现学校特色: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理念,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绿地景观。例如,在绿地中设置校训石、校史长廊、文化雕塑等,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地域文化融合: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校园绿地设计中。可以采用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民俗文化符号等,使校园绿地具有地域文化认同感。
5.生态性
生态平衡: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如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有害气体、调节气候等。
雨水收集利用:设计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水,用于绿地灌溉和景观用水,节约水资源,同时也能减少城市内涝。
保护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昆虫等动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如设置鸟巢、昆虫旅馆等,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态环境。
6.参与性
互动空间设置:设置一些可供学生参与的活动空间,如露天剧场、音乐广场、种植园等,让学生能够在绿地中进行表演、娱乐、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与绿地的互动性。
教育功能融入:结合绿地景观,设置科普宣传栏、植物标识牌等,向学生传授植物学、生态学等知识,发挥校园绿地的教育功能。还可以开辟实验田,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劳动实践。
02 任务书[河南农业大学2021]
一、设计任务
拟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绿地中修建一个花园式露天讲堂,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户外教学场所。场所需满足以下要求;
1、可进行2个班的公开评图;
2、可作为户外认知、科普的实践课堂;
3、可作为周末休息日和节假日的教职工休憩花园。
二、场地现状
现状场地近长方形,位于校园校史馆西侧,南北向宽约87米,东西向长约180米,总面积约1.57公顷。场地总体地势平缓,西、南两侧紧邻校园主干道,东临校史馆,北临网球场,同时也是学生宿舍至教学主楼和建筑学院东楼的人流的主要穿越场地,现状基地内以绿地和小块休息场地为主,无大型设施。
三、设计要求
1、方案设计要求结合基地现状条件,因地制宜;
2、需要充分考虑场地内的流线组织,减少场地的人流相互干扰;
3、结合自己的设计主题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明确,主次分明,游线组织合理,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园林要素组织空间;
4、需考虑天气变化对教学场所功能的影响,适当设置遮阳、避雨功能,方式不限;
5、方案中需标注主要植物名称:植物种类选择可参考西安当地植物,考虑气候调节和造景需求;
四、图纸要求
1、总平面图1:500。
2、场地横向、纵向剖立面。
3、分析图纸内容包括:功能分区、流线组织、视线分析等。
4、场地总体鸟瞰图1个或场地主要节点透视图2个。
03 任务书分析
1.周边环境分析
(1)对周边环境的分析涉及到出入口的设置
(2)周边环境[设计要求]影响场地设计
2.场地内部分析
场地内部无明显高差,一处建筑(校史馆)。
处理:校史馆周边需开设次要出入口。
3.场地需处理问题梳理:
[1]学生自宿舍楼至学院楼穿行
[2]服务人群:师生教职工等
[3]设计要求:满足评图需求
整体而言,影响方案设计的因素较少,难度不大,更加考验大家的自主设计能力。
04 作品展示
1.平面图
2.其他作品展示
05 案例分享
背景简介
大运河蚕桑学校旧址文化公园(西陵堂公园)位于苏州“运河十景”之一的浒墅关河畔,总面积约3.27公顷,是在具有百年校史的原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址之上改造而成的城市文化公园。该项目的落成,在满足市民高品质环境需求的同时,也将唤醒蚕桑学校时光记忆,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中场地文化复兴的典范。本公园共分两期,目前一期已施工完成并投入使用。
▼项目鸟瞰
缝史于今:大运河畔的肌理重塑
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学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史量才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此后几经更名辗转,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浒墅关原址复校,并于1995年并入苏州大学,留下该处旧址。
▼学校百年历史变迁
在城市发展的演进中,蚕桑学校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见证者逐渐被遗忘,凝滞于城市发展历程之中,随着大运河苏州段的逐步启动,蚕桑公园作为苏州运河历史文化及中国蚕桑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迎来重生的契机。城市格局的不断更迭使得蚕桑学校的自身角色发上了转变:从教育场所到开放公共空间。
▼旧址现状环境
如何在延续场所记忆与城市文化基因的同时适应新的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将旧的历史遗迹融入到新的城市肌理之中,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焕发活力,成为本次设计的重要课题。
▼现状城市肌理与1957年蚕桑学校校址肌理
通过翻阅校史资料,决定以1957年测绘图为基础,梳理具有校园文化特色与时代记忆的场所点位,复原校园布局肌理,以形成本次景观设计的基础构架。
▼基于场地现状的校园肌理再现
▼改造后总平面
记忆回归:功能延续下的迭代与重生
尘封的记忆应被唤醒,留存的场所亟待激活,设计基于校园的历时性和公园的当代性,将旧时校园记忆场景与现代公园功能需求进行对位重叠,利用低干预的针灸式改造将场地功能进行延续。
▼校园大门、排球场、教学建筑、林荫道、莘园仍旧保留原有景观功能融入场地
校园大门承载着几代学子对蚕校的深刻记忆,设计按照历史照片将旧时校门进行1:1的比例复原,并以此塑造入口界面,实现对旧时校园生活的场景转化。
排球场作为旧时校园的主要活动广场,本次改造保留其场所痕迹,强化集会功能,通过校园道路复原使其成为东西干道的交汇空间,成为公园的中心广场。
1918年,郑辟疆出任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校长,将蚕校职业教育的功能推向了高峰。本次设计对其纪念雕塑进行复原,并迁至中心广场古香樟树下,面朝西大门,作为广场空间序列的基准点。
广场北侧的催青楼又名绿叶楼,在1912年—1937年作为蚕室楼使用,是唯一保留的战前教学建筑。本次设计依据原楼照片,结合民国建筑风格进行修缮和亮化提升,作为公园室内展陈场所。
1947年前后校友为蚕校出资捐建小礼堂,因纪念传说中发明了养蚕、抽丝、做衣裳而尊为〈女神〉的西陵氏而取名西陵堂。本次设计依据原址风貌进行了修整,作为公共报告厅继续使用。
旧时的校园林荫道作为贯通公园南北的道路骨架被延续。
莘园是七六届校友捐建的一座具有苏式园林风格的小游园,本次设计对小游园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对园内的一山、一池、一台、一亭、一廊、一径进行了重点提升,以重塑步移景异之妙,延续蚕校简朴淡雅、清爽幽静的园林氛围。
春蚕不死,化蝶新生。场地属性的转变,使部分旧址空间失去原有功能,设计通过对场地元素的现代转译,在运河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赋能下进行场所重塑,以满足公园的使用需求,接续场地记忆,创造新活力。
通过对旧址的民国风格建筑、校园蚕桑工艺中的形态元素进行提取转化为场地新的设计语言。
旧址中的气象台、游泳池、体育馆已经损毁或不再满足公园使用需求,而场地北端作为新增入口也需被重新定义。设计针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差异化的改造提升,与延续的旧址功能节点接驳,重构新旧并存、时空对话的蚕校文化体验。
现状体育馆坍塌严重,设计结合旧照,在原址上对建筑进行复建,将作为公园活动馆使用,原馆前篮球场保留场所记忆作为活动广场继续使用。
体育馆与西侧气象台相对,中间的旧时泳池亦破损荒废。设计将其改造为镜面水池,以使东侧体育馆、北侧西陵堂、西侧气象台等历史建筑均能掩映其中,以新的演绎手法与周边场地产生对话。
在与建筑轴线垂直的南北向,安放校园雕塑,密林映衬的“希望”女神雕像手捧白鸽,矗立水上,构建起水景的新秩序。围绕水景周边片植中华木绣球,唤起旧时看到绣球花开便开始养蚕的校园记忆。
南津桥为公园北部边界,桥下新设停车场。设计借由北入口界面的重塑,以入口空间的引导过渡进行校园历史的展示追溯,通过一条“希望之路”的雨水浮桥引导场地故事的展开。
▼“希望之路”入口鸟瞰
古往今来,大运河与校园绿地相互交织,场地生境伴随城市发展不断演进,为此,设计运用生态低干预手段对旧址绿地进行更新与开发,在延续蓝绿空间的同时提高公园的生态效能。
设计在对校园原生植物进行最大限度保留的基础上新增大量乔木,保护旧址自然资源,维系其生物栖息地功能。针对苏州多雨的气候特点,改造后的公园植物层也能够有效减少场地雨水径流,增强下渗,成为一块具有吸水功能的“城市海绵”。
▼场地原生树木
浒墅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 ,自古是繁华多元之商旅重镇,设计以生态手法重构场所的多元性,将主要的景观活动空间转移到开阔草坪的自然基底之上,通过起伏地形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将雨水汇集引导与散排,生态性的活动草坪成为欣赏运河的市民舞台。
作为大运河畔城市文化高地,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路径下,以基地作为载体,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最快且最大效益碳汇。为此,设计结合大运河与蚕桑学校的现状基底,从项目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来实现碳减排效益,为实现场地自身“碳中和”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美学的提升做出贡献。
再现场地肌理、改造记忆场所的设计策略充分利用了场地原始生态基底与现状材料,将公园的建造动土程度、生产资料投入、综合运营成本降到最低,有效控制了碳源量,提升了场地景观碳汇能力。
通过保留场地现状乔木,新增乌桕林、香樟林、朴树林等本土植物和养护成本低的植被,有效减少了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提高植物单位面积的固碳效益。
经数据计算,本次项目在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碳排当量为1501.5吨,预计85年后可实现项目自身的碳中和。
这是一次从场地到场所的回归,从教育场所到市民舞台的生命接力。项目实施开园后,市民在此集会活动、休闲健身,甚至举行小型集市,在公园中漫步徜徉,追忆桑蚕往事,体味运河文化,公园俨然成为新故事的发生场所。
大运河蚕桑学校旧址文化公园以“溯源如故,焕活新生”为目标,以功能延续、场所重塑、生态焕活为设计策略,实现了对蚕桑校园场所记忆的转译与再构,编织出大运河畔生态健康、新旧交融的生活时空。她回应了城市更新下的环境诉求,在保留蚕桑校园记忆的同时,引领城市文化复兴和环境发展可持续,已成为大运河苏州段的文化新名片。
06 优秀作品
08 26课程+师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