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天然山水园,清代唯一一座整体规划、一次性连续施工建成的大型皇家园林,是最后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万寿山和昆明湖在景观上互为借资的关系,昆明湖在水域划分上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其中西堤在湖中的走向及周围的环境都很像杭州西湖。以水取胜,其中陆地面积占四分之一,总体分为宫廷区、 万寿山和昆明湖。
以万寿山脊为界——南北两个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 前山——万寿山南坡,前湖——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88%,山列于北,湖横于南,西面有玉泉山和西山,自然环境极其开朗。
1)景观轴线突出。
2)中央建筑群构成的主轴线、两侧设置4条辅助的轴线。
3)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前山的 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体量, 同时运用“正变虚实”手法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
5)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主要建筑——佛香阁,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
6)昆明湖,水面广阔,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水域。东水域最大,中心岛屿—南湖岛以十七孔石拱桥连接东岸。
颐和园前山前湖景色
(7)后山后湖景区——万寿山北坡,山势起伏较大,后湖— —山北麓与北宫墙之间的一条河道,称后溪河,占全园面积的12%。东起“赤城霞起”,西至“贝阙”全长约1000米, 用挖湖的土方堆筑北岸土山,与南岸真山相呼应。山势平缓处水面开阔,山势高耸夹峙处水面收聚。通过收放,河道形成六个段落。
颐和园后山后湖景色
万寿山前山主体建筑群全部分建于逐步升高、层次分明的叠石之上,佛香阁高耸形成全园中心。仁寿殿后叠石成屏,成为障景,转径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谐趣园内叠石成“涵光洞”假洞,以假成真。夕佳楼前堆太湖石仿狮子林,含新亭前数堆太湖石,独成一局。
涵光洞
夕佳楼前堆太湖石
昆明湖被西堤及其支堤将整个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个水面,使水景层次为之丰富。后湖利用峡口、石矶,把河道障隔成为六个段落,每段水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却略近于湖泊的比例,形成一串具有各种景观持色的小湖面。
在山前因地制宜进行配置——前山栽植耐盐碱,而又喜阳的侧柏,后山栽植喜微酸性,耐荫的油松,在后山溪河栽种松榔混交林。而植物配置亦中规中矩,排列有序。树种选用松、柏、槐。水岸上采用大手法的配置,即用高大的树种成片栽植,成片的柳,樱花,池衫。西堤一株杨柳一株桃,一段一树种,香樟、重阳木、乌相等或配有个季节的各色花灌。
北部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版喇嘛庙宇风格;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佛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处于空间构图中心。
水乡风格
喇嘛庙宇风格
四合院风格
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在颐和园中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玉泉山塔
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十七空桥
颐和园中很多细微处可以看到,比如乐寿堂的花窗。
乐寿堂花窗
假山颐和园中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勤政殿后的山丘,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看见宽阔的昆明湖突然眼前豁然开朗。
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
7.障景
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颐和园平面图
更多理论干货↓↓↓
↓ ↓ ↓
月月老师
QQ群号:494820798
加入风景园林研友学霸群,一起轻松上岸!
|干货课程|考研资料|学长学姐经验分享|